close

相信在看到這首詞的最後兩段

朋友們會有非常熟悉的感覺

就連小六的小玟一讀到

也驚呼的說"ㄟ~~~好耳熟~~"

這首詞說的是等待到最後的結果

是甜美的是安慰的

在小靜看來,其實心中有另一種解釋的

但我的想法已不在情愛上面

而是在這幾年來的心情轉折

原來轉來轉去,不管我到那裡去

最終,還是回到

最原來的地方

 

與朋友們分享的賞析是小靜從書裡

將學者的分析一字一字敲下來的

僅止分享,並無逕自分析之意

青玉案(元夕)--辛棄疾.jpg   

青玉案 (元夕) - - 辛棄疾

東風夜放花千樹。

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寶馬雕車香滿路。

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

 

蛾兒雪柳黃金縷,笑語盈盈暗香去。

眾裡尋他千百度...........

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。

  

(一)花千樹:形容燈火之多像千術花開似的。張鷟《朝野僉載》:『(唐)睿宗先天二年,正月十五、十六、十七夜,於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,衣似錦綺,飾以金銀,燃五萬盞燈,簇之如花樹。』又一解釋:無數的樹上掛著燈彩。唐人蘇味道《觀燈》詩:『火樹銀花合,興橋鐵鎖開。』

(二)星如雨:星,比喻燈。吳自牧《夢梁錄.元宵》:『諸營班院於法不得與夜遊,各以竹竿出燈毬於半空,遠睹若飛星。』又一解釋:形容滿天的燄火。

(三)風簫聲動:音樂演奏起來了。鳳簫:《風俗通.聲音》:『《尚書》作簫韶九成,鳳凰來儀,其形參差,像鳳之翼。』後世因稱簫為鳳簫,即排簫。

(四)玉壺:比喻月亮。一說:指燈。周密《武林舊事.元夕》:『燈之品極多,每以燈為最。圈片大者徑三四尺,皆五色琉璃所成。山水人物,花竹翎毛,種種奇妙,儼然著色便面也。其後福州所進,則純用白玉,晃耀奪目,如清冰玉壺,爽徹心目。』’

(五)魚龍:指魚形、龍形的燈。夏竦《奉和御製上元觀燈》詩:『魚龍漫衍六街呈,金鎖通宵啓玉京』,『寶坊月皦龍燈淡,紫館風微鶴燄平。』

(六)蛾兒雪柳黃金縷:《武林舊事.元夕》:《元夕節物,婦人皆戴珠翠、鬧蛾、玉梅、雪柳…》黃金縷,形容鵝黃色的柳絲。李商隱《謔柳》詩:『已帶黃金縷,仍飛白玉花。』

(七)笑語盈盈暗香去:盈盈:笑語時含情的態度。暗香,指美人。

(八)驀然:忽然。

(九)闌珊:零落。

 

賞析:

     寫上元節的詞,不計其數,稼軒的這一首,卻誰也不能視為可有可無,即此亦可謂豪傑了。然究其實際,上片也不過渲染那一片熱鬧景況,並無特異獨出之處。看他寫火樹,固定的燈彩也。寫「星雨」,流動的煙火也。若說好,就好在想像:是東風還未催開百花,卻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樹銀花。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,而且還又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--燃放煙火,先沖上雲霄,復自空而落,真似隕星雨。然後寫車馬,寫鼓樂,寫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--「玉壺」,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、魚龍漫衍的「社火」百戲,好不繁華熱鬧,令人目不暇接。其間「寶」也,「雕」也,「鳳」也,「玉」也,種種麗字,總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,蓋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,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,聊為助意而已。總之,我說稼軒此詞,前半實無獨到之勝可以大書特書。其精彩之筆,全在後半始見。

      後片之筆,置景於後,不復贅述了,專門寫人。看他先從頭上寫起,這些遊女們,一個個霧鬢雲鬢,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、雪柳,這些盛妝的遊女們,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,紛紛走過去了,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。這麼些麗者,都非我意中關切之人,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--卻總是蹤影皆無。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。……忽然,眼光一亮,在那一角殘燈旁側,分明看見了,是她!是她!沒有錯,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,還未歸去,似有所待!

        這發現那人的一瞬間,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昇華,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豪,詞人都如此本領,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,永志弗滅!--講到末幅煞拍,才恍然徹悟:那上片的燈、月、煙火、笙笛、社舞,交織的元夕歡騰,那下片的惹人眼花遼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,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,而寫,倘無此人在,那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!多情的讀者,至此不禁潸潸淚落。

        此詞原不可講,一講便成畫蛇,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。然而畫蛇既成,還思添足:學文者莫忘留意,上面臨末,以出「一夜」二字,這是何故?蓋早已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,所以得到下片而出「燈火闌珊」,方才前早呼而後遙應,筆墨之細,文心之苦,至矣盡矣。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「豪放」,「豪放」,好像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,豈不是貽誤學人乎?<諒小靜插個嘴,豪放的意思並不見得是字面上之意>

        王靜安《人間詞話》曾舉此詞,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,必皆經歷三個境界,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為第三即最終最高境。此特藉詞喻事,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,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,吾人可以無勞糾葛。

    從詞調來講,《青玉案》十分別緻,它原是雙調,上下片相同,只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,跌宕生姿。下片則無此斷疊,一連三個七字排句,可排比,可變幻,隨詞人之意,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,單單等到排比完了,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。北宋另有賀鑄一首,此義正可參看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周汝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 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